只送不賣的 OST – 閒聊特典的兩三事
本筆記純為個人觀點,且本文無納入歐美市場資料或任何觀察。
喜歡 OST 的朋友是否已發現,不少動畫結束播映後,遲遲沒有發售原聲帶?明明是知名的音樂人的作品,卻找不到去哪裡聽?串流上有他/她那麼多作品,為何就是找不到某一張?
排除沒有發行企劃或涉及創作、製方、發行三方的版權問題外,我想其實,它們都有發售,只是並不是以 CD 或串流之姿,而是贈品形式,在日本,它被稱為「特典」,被附在 BD(Blu-ray Disc,台多直稱藍光) 或 DVD 內。
在日本,圓盤(網路用語,指以光碟形式發行的影片或軟體,多用於動畫及電影,本文借來形容 BD/DVD)的銷售是動畫製作方回收成本的首要來源,也是作品是否有續作的客觀考量條件之一,這畢竟是個商業產業,賺錢與否非常現實。尤其近年在影音串流崛起與動畫作品激增等市場變化下,圓盤市場的數據要往上衝是更加困難,常可以看到一些不錯的作品最後卻「BD 暴死」,是塊難以預料卻又不得不用力競爭的版圖。
在改編自辻村深月的小說,日本電影《霸權動畫!》(ハケンアニメ!)的結尾,雖然瞳監督的作品收視率輸給了王子監督,但瞳的製作人行城在最後一幕在看到某數據後,開心地跳了一步然後迅速恢復冷靜。

就是在這塊,他們扳回一城。

為何在台灣不太買 DVD
原因百百種,覺得可先聊肉眼可見的這兩個:
1. 收視習慣 Habit
台灣的收視習慣與日本大相逕庭,是個特別的市場,根據 TWNIC(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做的 2022 台灣網路報告,可得知台灣民眾的整體上網率為 84.3 %,固網寬頻用戶普及率為 65.32 %,行動寬頻普及率為 81.47 %。

台灣網路普及率及使用率都很高,使得隨選視訊及數位下載無痛融入生活,加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Disney+、KKTV、Friday、MyVideo…)能提供選擇的片量多到看不完,就連 Google 也都有提供單次租借的電影,自然減少了購買 DVD 的需求。即便台壓的 DVD 已經相對便宜,但若打開電視或行動裝置就有得看,除了鐵粉跟錢太多,筆者實在想不到其他理由。所以台灣視聽者不會太留意這塊,甚至代理商也不注重、不為商品好好行銷或包裝以避免成本增加。
2. 商品質感 Texture
不是品質不好,真要形容應該是「質感不好」,是一種「只求有不求好」的感覺。先看一下台灣的商品,這片《太空戰士七》沒什麼好壞,打開就這樣兩片,沒其他東西作陪甚是寂寞,但它已勝過樓下的《東之伊甸》。

普威爾代理的《東之伊甸》,整個質感之慘烈會懷疑自己是否買到盜版。

一樣是普威爾,但《蘋果核戰》看起來好太多了,正片跟特典各一片,分鏡一本、明信片四張。

再來看日本的商品。《SHIROBAKO》外表包裝與其他 DVD 無異,但內容除 CD 外,還印製精美的小冊子,有製作資訊及聲優訪談,還特別把配音現場的狀況以劇中人物角色模樣畫出了漫畫。

《GOT EATER》這系列也很傷,因為只發行單價比較貴的 BD,但別以為這本印著很香的 ALISA 跟神機介紹的小冊子就是特典了,Vol.2 附贈的除了一張 Music CD 外,還有在電視上沒有播出,關於第一部隊六年前的引言式開場故事,12 分鐘的「GOD EATER EXTRA 00」。

《進擊的巨人》無需多說,商品從內到外的品質,無從挑剔。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外包裝的封面是這樣:
但其實人物那層是印在 PVC 上,背景才是印在盒子上,且人物一抽開,就能看到城門內的艾連巨人。

下方的官方圖完整陳列了包含特典在內的所有內容物,除了 DVD 其他都是附贈的,包含了由澤野弘之先生製作的 OST 未收錄曲、音樂訪談小冊子,為了方便你珍藏 CD,還附上跟 OST 1 同款設計的 CD 封面封底,讓你可以放入 CD Case,真正像一張市售的專輯般。另也請知名漫畫家繪製的同人明信片以及特製的小短片….你以為買的是 DVD ?其實比較像是買了一張專輯,剛好附贈了 DVD 吧 🙂
這樣看下來,大概各位心中也清楚了,不用再舉更誇張的例子,也能理解為何日本 BD/DVD 的價格會昂貴(一張約需¥5,000~7,000 起跳),畢竟比起光碟本身,發行商要讓大家更有購買的動力,費盡巧思設計了讓商品整體更有購買的價值。
印刷精美是最基本,另外也會在光碟內容上做畫質的調整或把刪減內容完整奉上(如無修正),同時也製作琳琅滿目的附加贈品,什麼專訪、短篇小說、短篇漫畫、廣播劇、聲優活動參加資格抽選券、公仔、海報、手帕、文件夾、票夾、花牌、纖維擦拭布、海報、明信片….都很常見,列舉不完。改編自遊戲的動畫的話甚至有虛寶或專屬 SSR 的角色等與原作綑綁相連的贈品。
有些人氣作品,甚至與不同通路合作,推出同樣圓盤但不同特典的套組,讓粉絲收集到荷包破很大,這樣起源於偶像簽名握手會的特典商法幾度在網路炎上過。所以去日本街上總能看到很多二手商品店家在流通販售這些光碟就是如此,順便推薦連鎖的 BOOKOFF,可以逛很久挖到很多。
不過近年台灣開始注重起贈品,不管是活動限定還是商品預購,動畫電影上也比照日本,開始發送每週一特典的案例,大家近期最熟悉的應屬《THE FIRST SLAM DUNK》了吧,年初的《弦音 – 初始的一射》(ツルネ-はじまりの一射)也是,很多檔都是從京阿尼原裝來的禮品。
例如 Examples
寫得洋洋灑灑,只是想藉由說明狀況帶出這些只送不賣的 OST,畢竟它們就是最常被選特典 VIP,上述造成網路爭議的特典商法,通常都是為了活動較多,較少聽到有為了音樂的(笑)。
以下隨意介紹的幾張作品並非全有收集,圖片來源是直接連結到日本亞馬遜網站,都會附上連結,可點擊過去看詳細介紹或訂購。
《K》
音樂:遠藤幹雄。
GoHands 十年前的作品,兩張 OST 分別收錄在 BD/DVD 2 跟 3,Theme 可能大家有點耳熟。
《銀河英雄傳說 Die Neue These》
音樂:橋本しん、井上泰久。
這是由 Production I.G 製作,美形的新版銀英傳,隨著劇情目前共出了五張 OST,「邂逅」部分收錄在BD1、2、3、「星乱」在7、「策謀」在10,但只有「邂逅」部分有豪華 SET,除了音樂之外,官方有另外製作與劇情相關的影片及聲優訪談,不管想要購入「全卷」或「各卷」,都有不同特典,會是粉絲會想收藏的作品。
《SHIROBAKO》
音樂:浜口史郎。
要了解動畫的製作就得看這部!做動畫真的很辛苦,他們都是用愛發電我們才有那麼多好作品可看!OST 附在 BD/DVD 1、2。
《月刊少女野崎同學》
音樂:橋本由香利。
這不是少女番唷,是搞笑番,壓力大的時候可以開來紓壓一下,有助於往前走!音樂附在 BD/DVD 3、4。
《和風喫茶鹿楓堂》
音樂:渡邊剛。
不知道為何很多人會以為這是 BL 番,這明明也是美食番,渡邊剛的音樂本身很少在串流上,這作品有兩張 OST 分別包入兩卷 BD 內,甚是珍貴。
《堀與宮村》
音樂:橫山克。
很多人推的戀愛群像番,2023 年七月會推出新的《堀與宮村-piece》,衝著橫山克先生可以聽一下,在感受年輕人的青春煩惱之餘,聽聽優美舒服的音樂,但這系列個人沒有覺得有收的必要,OST 附在 BD/DVD 2、4、6。
外盒是採用質感好磅數重的紙當第一層,人物印在第二層,內容物除了 DVD 跟 CD 外,小冊子有曲目、歌詞、訪談等訊息。

《GIVEN 被贈予的未來》
音樂:未知瑠。
這作品是圍繞在搖滾樂團 GIVEN 周邊,所以筆者覺得 Centimillimental(センチミリメンタル)的曲子才是這部作品的本體,OST 附在 BD/DVD 1、3。
《異世界食堂》
音樂:辻林美穂/TOMISIRO
不是一般人去異世界,是異世界的人來吃日本美食,當然也算美食番,比較特別的是原聲帶是附贈在 BD BOX,通常組成 BOX 後單價較為便宜,特典還能是 OST CD 真的是物超所值。
翻了翻倉庫裡一些早些年的幾部作品都如此,高梨康治的《不愉快的妖怪庵》(不機嫌なモノノケ庵)、中山真斗的《隔壁的怪物同學》《となりの怪物くん》…案例太多難以羅列,更不用提那個數錢到手軟的《鬼滅之刃》(鬼滅の刃)了,從 2019 年發行動畫開始,每張 BD/DVD 都有不同特典,「立志編」時大概平均發行兩張就會有一張的特典是 Film Srcoling 版的音樂。「遊郭編」的音樂因為更細碎,所以每張 BD 都附了兩集內容的 Film Srcoling 配樂,預估刀匠村篇也會是一樣模式。
嗯~Aniplex 我等你們把音樂整理好再買。
延伸閱讀:用刀斬斷惡夢吧!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音樂。
例外 Exception
前陣子觀察到這狀況開始有了些改變,雖然不多。
2022 年年初相當受歡迎的《戀上換裝娃娃》(その着せ替え人形は恋をする),它的音樂由中塚武先生擔任製作,OST 則附在 BD1跟 3 裡,這部動畫本身當然製作水準很高,音樂單聽也好聽,主要是在觀看過程中與畫面的搭配運用,很對在人物的動作與節拍上(尤其是海夢請新菜幫她量尺寸那段),讓人很難不注意到極有存在感的配樂。

2023 年,竟然在串流看到這兩張 OST 了,重點是台灣地區的 Spotify 跟 KKBox 也可聽,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總結 Finding
筆者身邊不少寧願忍受 YT 廣告也不想付 NT.149 元升級 YouTube Premium 聽音樂的人,可以理解每個人對音樂的看重比例不同,所以如果要為了聽一張音樂花個幾千塊買 BD/DVD ,他們只會覺得你在開玩笑。不過也可能只是還沒遇上真愛,又或者會吸引他們的是其他禮品(想起在唱片行遇到那些狂買韓團專輯只為了閃卡的女孩兒們),總之很明顯他們目前並非這個市場的 TA。
不過,就像多拉虎收了全系列的薩爾達音樂一樣,如能適應數位時代的方式聽音樂,那我們很鼓勵大家在量力而為下勇於追求真愛(?),如前所述,就台灣的收視習慣及便利性來看,為了音樂收 BD/DVD 的成本實在過高。
再度撇開版權問題,串流發展一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也許幾年之後特典裡面就不會再出現 CD 這種贈品也說不定,畢竟要年輕世代拿什麼來播就是個問題。也許改走特典音樂是掃 QRCode 到指定頁面或指定的音樂 APP 去下載也說不定,只希望到時候不要各家為了保有自己的利益,又去開發專屬的聽音樂 APP 造成混亂就好,一想到音樂跟電子書一樣不能收在同個平台中,總覺得有點阿雜。
總之,雖然緩慢但的確有在向前走,這樣的作品只會增加,現在就先加入串流聽聽看吧!Spotify 跟 KKBox 的個人方案跟 YouTube Muisc 一樣也是 NT.149而已。














